华体会体育雲南紅河:活態遺產 無限生機

  华体会体育新闻     |      2023-06-27 12:39

  森林成片長於山頭,村寨建在森林腳下,森林涵養的水源順著溝渠緩緩流下,穿過村庄滋養著梯田……自2013年6月22日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以來,紅河哈尼梯田一直以其完好的自然生態和極強的生命力展示著千年農耕文明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為打造“綠水青山是水庫、糧庫、錢庫、碳庫”的生態樣本,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聚焦遺產要素修復、農耕文化傳承、保護區群眾增收、生產方式提升等方面,不斷尋求保護與利用的平衡點,以提升土地效益、發展鄉村旅游、集聚文化業態等行之有效的舉措,讓千年哈尼梯田更好“活”在當下,煥發新的生機。

  夏日,翠綠的碧波層層疊疊延伸至天際,陽光刺破濃霧,梯田、村庄、森林在山野中若隱若現……從元陽縣城沿245國道出發,車輛從山腳蜿蜒爬行到山腰,千年哈尼梯田的樣貌逐漸展現在眼前。

  作為集自然、經濟、文化、社會於一體的復合稻作系統,哈尼梯田傳承千年的精密農業、林業體系令人稱奇。

  “梯田的‘四素同構’系統借助森林中常綠闊葉林植被以及植物根部吸收、貯存水源,為山腰的村寨提供生活用水,又為村寨下方的梯田灌溉提供水源,最后在低地的河谷中交匯成河流,再通過蒸騰作用將水分輸送回森林,實現循環往復。”世界遺產哈尼梯田元陽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賴金偉介紹。

  哈尼梯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壯麗奇觀的背后,森林和水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申遺成功以來,哈尼梯田遺產區累計恢復生態植被25.6萬畝,森林覆蓋率由53.5%上升至63.8%,恢復灌溉溝渠140余條451.3公裡,積極探索建立哈尼梯田遺產區森林保護機制,不斷完善護林員及林地補償制度。元陽縣實行溝渠管護村民自治,恢復推行傳統的木刻分水法和“趕溝人”制度。

  “從村寨布局、森林文化到梯田耕作中的‘三犁三耙’‘木刻分水’,都很好地體現了哈尼族認識自然、尊崇自然,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理念。”賴金偉說,森林和濕地對節能減排和發展低碳經濟意義重大。通過擴大森林面積、提升森林質量,為森林碳庫積累形成碳匯以及未來實現碳匯交易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增加梯田旱季供水量,遺產區累計投入2.63億元實施東觀音山水庫、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及鞏固提升項目等36個水利項目、229件農村飲水工程和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持續加大水利配套設施建設力度,實現遺產區6.6萬群眾由天然水域取水到集中工程供水的歷史性突破。

  在推進水系治理和健全遺產區森林保護機制的同時,紅河州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簽訂《基本農田保護目標責任書》,形成州、縣、鄉、村、組、農戶六級保護管理體系,劃定遺產區內永久基本農田20.58萬畝。哈尼梯田也成為雲南省乃至全國種植地方紅米老品種最多、種植面積最大的地方。

  紅河州還致力於做好梯田紅米種質資源收集、保護和選育等工作,目前共收集保存月亮谷、高山早谷等品種87個,選育出紅陽2號、紅陽3號和紅稻8號等百余個水稻新品種,實現哈尼梯田生物多樣性和物種資源保護延續發展。

  正值盛夏,連日高溫后的雨水順著大大小小的溝渠進入梯田,嫩綠的秧苗又重新挺立了身姿。在紅河縣甲寅鎮他撒村委會,村民吳溝南高興地說,插秧完成后,自己以優惠價購買了200羽鴨苗,等到秋天不僅紅米能賣錢,鴨子和鴨蛋也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為不斷提升梯田種植效益,紅河縣與紅河雲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聯合開展“鴨苗助農”項目,以購苗補助、技術指導、訂單回購等方式,實現了穩產增收良性循環。“目前我們已在8個鄉鎮發放鴨苗63000余羽,覆蓋3820戶種植戶,按照鴨蛋每顆2元、成年鴨每隻75元的回收價,預計實現戶均增收5000至30000元。”紅河雲谷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基地負責人黃麗瓊說。

  近年來,紅河州大力推廣“稻魚鴨”復合種養模式,有效解決了梯田產值低、無人種等問題。目前全州共實施“稻魚鴨”綜合種養高產高效模式示范19.58萬畝,梯田綜合畝產值由2000多元提高到5500余元。

  紅河州還打造糙米、精米、紅米茶酒、紅米醋等產品,不斷延伸紅米產業鏈。創建“阿波紅尼”“土司紅米”等系列品牌,其中梯田遺產區紅米年產量1萬多噸,總產值8000多萬元﹔紅米茶酒年產量約750噸,年產值1425萬元﹔紅米醋年產量約700噸,年產值1129萬元。

  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管理局黨組書記吳躍福介紹,為讓梯田種植戶成為梯田保護的直接參與者和最大受益者,紅河州通過制定生態補償、延伸紅米產業鏈、推進農文旅融合發展等具體措施,幫助村民端好哈尼梯田“金飯碗”。

  元陽縣新街鎮阿者科村是哈尼梯田遺產區5個申遺重點村落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原住民放棄傳統民居,阿者科面臨鄉村人口空心化、傳統文化式微、村寨風貌遺失等問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

  2018年1月,元陽縣邀請中山大學保繼剛教授團隊編制“阿者科計劃”,以房、人、田為基礎進行旅游分紅標准劃分,提出將蘑菇房、梯田等旅游吸引物創造的價值歸還給原住民,以此引導和鼓勵村民自發保護傳統民居、耕種梯田,吸引外出村民回流。

  “‘阿者科計劃’實施以來進行了7次分紅,平均每戶累計分紅14146元,不僅有效提升了本地群眾的經濟收入和保護民居、梯田的積極性,也堅定了他們的民族文化自信。”中山大學旅游學院第9批駐村的博士生吳詩雨說,隨著旅游市場的回暖,今年戶均分紅收入預計將突破1萬元。

  以阿者科村為代表,如今的哈尼梯田成為眾多游客向往的詩和遠方。目前,元陽縣、紅河縣、綠春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共有鄉村旅游品牌村鎮8個,各地不斷整合雲海、森林、梯田、農耕等要素,建設滿足不同游客需求的半山酒店、精品民宿、農家樂,深入挖掘稻作文化、開發文化體驗項目,有效提升游客旅游體驗感和舒適度华体会体育。

  在此過程中,哈尼古歌、長街宴、民族刺繡等哈尼族手工技藝、歌舞文化、節日慶典、農耕制度等非遺文化也得到更好地保護與傳承,繼續滋養著這片人與萬物和諧共生的綠色家園,讓千年哈尼梯田永葆生機。(黃翹楚 饒勇)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